提供 ACG 文化研究與相關科技藝術之學程,也是屬於Yours

盤點平成三十年:ACG 文化研究誌《東方文化學刊》春季號徵稿啟事

 

我們是橫跨興趣與學術的同人誌

各位朋友大家好,這裡是《東方文化學刊》,我們原是以考據、評論為主的《東方 Project》同人誌,從 2015 年創刊至今已經出了 10 期,現在我們要轉型改版,將範圍擴大到泛 ACG 領域的歷史、文化研究,並且長期關注「如何在創作中化用傳統文化」這個大題目;

封面也將從「第十一期」改為「2020 年春季號」的形式來表示期數,以強調各期間的獨立性。我們每期會安排專題企畫,而現在我們要向大家徵稿的 2020 年春季號,專題就是「盤點平成三十年」

「平成」年號自 1989 年 1 月 8 日啟用,至 2019 年 5 月 1 日改元令和,這 31 年連同之前昭和的晚期,是日本文化工業在東亞以至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時代;由動畫、漫畫、遊戲、輕小說等大眾娛樂產品所組成的「二次元」文化,更吸引了眾多愛好者深入其中。

一開始,它頗被主流社會所輕鄙、敵視,少數採客觀態度的媒體、學者也多未能向內行同好般懂得圈內的語言和風尚,於是形成了「大人」與「小孩」之間的代溝。這隔閡,到近年慢慢改變了──因為當年的小孩,就是我們長大了,讀了各門學科,進了各行各業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產官學界也都認知到了這個產業的經濟規模,而不得不至少在表面上予以尊重。

至於進一步的,真正打通界限,在人文的層面上將之與各種傳統、經典以及亞文化等量齊觀,做出詳實可鑑的學問、中肯而具建設性的批評,給圈內夥伴充實自信,也讓外行人士有譜可靠,便是最該我們這一輩人接下的任務了。

《東方文化學刊》在過去的4年中已經往這個方向走了一小段路,而值此世代交替之際,我們也覺得應當把路走得再寬一點,創造一個契機,鼓勵有興趣的朋友提起寫論文、寫大稿的功夫,從宏觀、微觀、主觀、客觀的各個你喜歡的視角,來為這幾十年的日本與日系作品作一番盤點。

題材與格式需求如下

一、 本期專題:盤點平成

● 平成年間ACGN作品、產業及其引發的文化現象之研究;
「二次元」與平成年間日本人民心態、商業模式、政治風格的演變;
● 其他相關研究與評論:可以「由小見大」,從幾位作者、幾部作品的某些表現來照見現實中的各種趨勢;也可以「由大見小」,看現實中的事件、風潮在業者、作者、作品與受眾間起到了哪些影響。總之,重點在於「看看別人」,幫助大家建立足夠可信的對事實的認知,以及具有啟發性的解釋。

二、 常設專題:傳統的化用

● 考述亞洲地區特定ACGN作品裡的民俗淵源、歷史典故,評論其表現及其成績。
● 探討在當代娛樂創作中化用傳統文化的要領。
● 其他相關研究與心得感想:重點在「想想自己」,為我們的創作者與業者同仁在各種「如何做到好」「怎樣才算好」的問題上提供你出於專業或者直覺的意見。

我們現在的情況,一是有海量的文化遺產尚待活用,二是資訊發達、選擇多樣,玩家年歲又增長,眼界越來越高,然而正在創作的多半還是年輕人,資深一點的也可能因為工作太忙而無暇進修,於是往往你認為很基本的東西,人家就是沒聽過,也不知道能如何去掌握。這時我們寫文章,或許就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補上闕漏,或至少知道該向什麼樣的人來求助。

三、基本盤:《東方》相關

本刊原是《東方Project》的考據、評論向同人誌,今後每期也至少還會有一部份是《東方》相關的文章,包括官作、二創以及同人活動的討論。也會鼓勵作者在談論各種話題或其他作品的時候,引入《東方》來作一番參照,敬請舊友繼續支持,更歡迎新人加入。

關於大概想要什麼樣的稿子,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們在網上的專欄、總目錄和摘要以及《撰稿指南》。

字數、格式與稿費

字數:3000 至 20000 字;超過 20000 字者,稿費以 20000 字計算。圖表除說明文字以外不計在字數之內。本刊的版式是 A5 大小、黑白印刷,每期 176 至 208 頁,7 至 10 萬字,有需要可以再增加,只要文章好,一切好談。

格式:請以標準作文/論文格式提供純文字或 Word 文檔。各地規制不一,您按您所習慣的格式來寫就好;我們並非正規的學術期刊,採行論文格式是為了表述清晰,而不必事事按學術論著那樣嚴格要求,所以您也可以放膽使用比較活潑的文字風格與表現形式,一切以兼顧學問和趣味為宗旨。如果採用,我們出版時會給你統一改成繁體中文的格式。格式詳情參見《撰稿指南》。

稿費:依文章品質和學術含量,每千字 280 至 560 元新台幣,長段(200 字以上)引用他人著述的部份折半計算。圖表依原創和複雜程度每幅 50 至 250 元,遊戲截圖或轉載他人著作者不計。

版權:作者保有著作權,授權本刊刊載於實體書和網絡媒體(包括各類平台和本刊自己的網頁),之後如果您想要再修改或直接投到其他期刊、雜誌、網絡平台或自行主版,我們也可以提供協助。

投稿方式: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或其他能把檔案給我的方法。有意投稿的朋友可先來信諮詢,或加 QQ 群「東方文化學刊書友群」(562527520)與我們交流。

截稿期限:2020年2月10日。我們不是競賽,所以您愈早提交初稿,我們就有愈多時間來一起討論、修訂、完善它,以饗讀者。

 

 《東方文化學刊》的來歷和我們的運作方式

2012年底,有一個整天打遊戲、且正在讀博士的傢伙偶然接觸了《東方Project》,驚嘆於其海量的二次創作和蓬勃的同人社群,從此不但花了無數個日夜在這系列作品上,還連帶著去瞭解大家都在玩些什麼梗,從而深入了整個泛 ACGN 領域的大坑。

2015 年,終於寫完論文的他,想說花在《東方》上面的時間不該就這麼浪費掉,那就花更多時間,拿出寫論文的功夫來出一本同人誌好了,就叫《東方文化學刊》,社團名則沿用 2013 年製作《易經紙牌》時卜卦取得的「恆萃工坊」。消息放出來,反應意外的熱烈,在 20 天內徵到了夠出兩本的文章,到展會首發時也賣了很多,網上賣了更多,於是就這麼繼續辦下來了。那傢伙當然就是我。

因為學歷的關係,大家開始叫我胡博士,我也盡量利用這個名頭所能帶來的優勢,給大家打氣:我們玩這些東西,也可以出正經的學問。事實上,這的確是近年的潮流。一般來說,一個愛好圈所想要的,無非就是自己喜歡的東西能有更多人喜歡,並且知道裡面有學問,懂得尊重,而不流於盲目跟風玩梗。怎樣才能做到呢?開展學術研究就是王道的方法之一。

學術研究經常有個缺點:寫論文的人在乎的,是他們那個學科在乎的議題,而不是你圈子所想要、需要的,同時他們的目標讀者本來也不是你,而是教授、長官、審稿機器之類的「大人」,因而不得不為合乎要求、指標來多寫許多應付性的文字。這是以前很多同好對學界有些牴觸的原因。那現在換我們來做,當然就不會這樣啦。又或者,擔心我們這些非正規軍的學術含量不夠、方法不對,那我是確實受過正規訓練的,而且就是文學、史學專業,以前也有出書、寫專欄,幾乎每天都在鍛字煉句,這便比較可靠了吧?

具體落實到編務上,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技巧,就是一方面發帖徵稿,一方面主動找有能力或潛力的作者邀稿,同時維持著書友群和內部工作群,合作過一次以上的班底就能不時問一下這期有沒有想要寫些什麼。第四期開始規劃專題,有些是我一人決定,有些是討論決定,也有些是誰寫了篇大稿我就配合他,總之盡量讓每期的 4 到 9 篇文章之間有些呼應和互補的作用。

文章初稿過來,我仔細看,仔細批注,來回討論,幫作者一起修改,使成品的水準能比你一個人閉門造車高上一檔。我原本以為這點工夫應該是基本的,但打聽了一下才發現,很多雜誌、期刊都限於時間與編輯的專業能力而做不到。此外,我給稿費,雖然不算多,但聽說很多正規學術期刊都是完全不給稿費的,反正需要發文章積點數的是你不是我。

結果就是我這本排版樸素的同人誌,似乎可以不心虛地說,是做得很不錯的了。學術上,我們的確在前輩對此領域著墨不多、同輩學者也尚未放開手腳的這幾年,以一個最舒服的姿勢做到了雅俗共賞;生意上,在出版業已淪為夕陽產業的這個年頭,我居然還能靠直接賣實體書有一點盈利;藝術上,藉由同人社群的交流網絡,我認識了不少能繪畫、編曲的小夥伴,合作了一些歌曲、漫畫,當然還有每期書刊的封面。

論遊戲,2017 年底拿到畢業證書以後,我想總該開始找個正職了,就帶著這點資歷去遊戲媒體觸樂網做了個編輯,將近一年期間,一兼二顧地推了不少國內外的《東方》同人遊戲,還因為沉迷編輯部一致推薦的獨立遊戲《殺戮尖塔》,就組了個 Mod 製作群叫「東方絕頂特訓班」,雖然自己只負責玩和宣傳了,但到《尖塔》官方開放Steam.創意工坊以後,群友出品的魔理沙角色模組就憑藉打磨已久的完成度做到了訂閱量第一位。

在《東方》圈外,我也參加了 U-ACG 和巴哈姆特主辦的「御宅國際學術文化研討會」,發表論文,用上了在《東方》之中學到的東西;2016年,我也按照《學刊》的模式做了一期《金光布袋戲研究》,出版前在風傳媒專欄上連載的《墨家在現代創作中的復活》還曾經衝到 15 萬的點擊量,可惜銷量不足以支持我繼續做下去,但總算也有做到「發人之所未發」。

但話說回來,這些依附在他人 IP 上的東西,也畢竟不是什麼足以讓你成家立業的成就。圈裡有一句話說:「同人的門檻很低,但天花板也很低」,你玩得再溜,比起原創,比起各種能賺錢或推進文明發展的行業,也很有限。又有一位花了6 年時間做完一款同人遊戲《幻想終結之日》的大佬老楊說:「如果上了年紀還待在同人圈裡,那適合的身份應該就是提攜後進的『老師』。」我記住了這句話。我年紀也不小了,上班也上過了,應該出來做原創或其他更有賺頭的事情了,除了興趣以外,有什麼值得我繼續在這個圈子裡花費時間的呢?就是這個「提攜後進」。

能在學術上幫助到人,是極有成就感的事,特別是有人本來就想在學界發展,而我們又可以提供一個有群眾基礎的支持團體。即便功利一點來講,我不是很會做生意、拉贊助、找資源,尤其害怕繁瑣的行政工作,但現在與我合作過的同好們以後或許就行。其實,本期這個「盤點平成」專題,我是寫過一些企畫書去跟金主提案,想要辦個論文獎的,但大概是不得其法,都沒什麼回應。後來有懂行的朋友跟我講了一些要領,但我心裡想的是:我為什麼要勉強自己去做這種我不擅長的事?我也能創作,我有時間何不直接去做自己的東西?

所以在「出圈」的思路上繞了一圈回來,我還是決定把這個想法回收到自己主編的這本《東方文化學刊》上面了。雖說這樣一來,就很難把它吹成一樁盛事,和學校、企業、政府等機構一起來大操大辦,但我的思維畢竟還是文人、學者式的,覺得能出好文章、讓識貨的人看到才重要。而即便有了一批上好的文章,對整個行業和你的人生來說,也不過是一點階段性的成就,對初心者來說或許有很大的意義與價值,對資深者就未必了。

所以我也就決定隨緣一點,不抱太高期望,不把這件事吹得太大,大家先簡單地以文會友就好。這篇徵稿啟事之所以也委託媒體朋友轉發到各自的平台上,當然是想要正式一點、做大一點,如果能拉到一些贊助更好,但我們的本質畢竟也還就是個同人誌,不應在名利上抱有過高期望。

所以什麼樣的人適合來投稿,參與我們這個專題呢?我個人的想法是這樣的:

一、 本身就有興趣想寫這方面文章的人。興趣最大,也給你多個人生成就。
二、 有心往學界發展,或現在就在攻讀學位、努力升等的人。一兼二顧,你本來就要寫論文,正好找我們來練筆。
三、 有心往業界發展,想讓大佬看見你的人。君擇臣臣亦擇君,人家可以從這篇高水準的文章評估你,你也可以從他的反應來評估他。

而我幫你編輯、修改,不但不跟你收錢,還付你錢,哪有這麼好的事?也就是因為大概還能有幾百上千位同好願意出錢,維繫一個「寫認真的長文有人看、有錢賺」的王道理想,還有就是我自己也想看好文章。至於其他,這裡就先不多談了。有興趣的朋友,就先來加個群」(562527520),或直接構思文章吧!

編輯團隊

主編 胡又天(胡逆天)
3 歲開始玩電腦,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博士曾任觸樂網編輯,現為自由作家。2013 年創辦同人社團「恆萃工坊」,迄今出版了也可以算是桌遊的《易經紙牌》、同人誌《東方文化學刊》10期、《金光布袋戲研究》1期、漫畫《你的愛,像星光》、翻譯著作《遊戲時代的新邦樂-東方Project樂曲與音樂理論之考察》3卷,

代理了京都幻想劇團同人動畫《秘封活動記錄》台版、日本社團「針之音樂」專輯《幻想鄉音詩錄》2張。遊戲方面組建了《殺戮尖塔》的Mod製作組「東方絕頂特訓班」,也參與過《東方紅輝心》的中譯工作。看家本領是華語流行歌詞研究與創作,今年有填詞作品〈春光獻祖國〉成為了中國大陸《東方》同人展會常用的舞蹈曲目。近期除了繼續整理以往的著述、繼續出同人誌以外,打算開展中國歷史題材的原創或同人企畫。

副主編 陳征洋(宮酒姬)
北京化工大學機電學院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學士,同濟大學設計與創意學院碩士研究生,長期關注 ACG 中的民俗學與設計學,大三時隨《東方文化學刊》的創刊開始寫稿,後來在找導師的時候派上了一點用場。目前研究方向為中華科技儀器設計史,最近的成就是在 2019 年 8 月北京師範大學的遊戲學研討會上發表了論文。

顧問 院長Each
精通《東方Project》官方作品書面考據,長期為各類二次創作及翻譯提供指導,《學刊》書友群管理員及開講主力。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