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 ACG 文化研究與相關科技藝術之學程,也是屬於Yours

「七」浪漫的角色設定學:以《鋼鍊》為例

女媧以泥漿七天造物,與上帝六天創世七天休息雷同。除了神話故事, ACGN 在七的構成上,包含常用的七原罪設定,許多作者們不約而同地使用了「七」作為角色群的設定,《火影忍者》忍刀七人眾、《航海王》七武海、《RE》七個大罪司教、《家庭教師》七個阿爾柯芭雷諾的奶嘴……甚至在《魔導少年》中都與七有許多迷人的巧合與暗示。

我們似乎發現,一個有趣的故事,無論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其核心都是「劇本」,而劇本則以「角色設定」「劇情」作為兩大支撐,此時我們回到我們這一次論述的主題。為什麼許多作品的人物設定數量,都以數字七做為延伸,難道只是一種單純巧合嗎(當然也有四大天王、六星、八英雄,各種數字都不過是一種湊數的象徵性),以下就讓我來提出整理。

One-piece

 角色設定與記憶邏輯

在整理議題開始之前,先讓我們回憶起有哪些動畫與七有著迷人的聯想。

《航海王》→ 七武海(作者設定)
《火影忍者》→忍刀七人眾(作者設定)
《鋼之煉金術師》→七個人造人(引用原罪)
《珍珠美人魚》→七海公主(七片海域,現實世界海洋引用)
《RE》→七個大罪司教(引用原罪)
《家庭教師》→創世的基石:奶嘴/彭哥列戒指/瑪雷指環( 參考創世的聯想)
《七大罪》→ 七大罪團員 →(引用原罪)
《美食獵人》→七個味覺大師/金之七料理廚具(作者設定)
《山田君與七人魔女》→七位魔女→(七芒星的魔法陣)
《七龍珠》→ 蒐集七顆許願的龍珠→ (作者設定)

當代 ACG 在演變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逐漸商業化,一個角色的產生,以及後續發展,足足影響一份作品的價值,甚至也影響了經費。沒有一個作者希望自己設定出來的角色遭人遺忘,所以經常以簡單的「稱號」,來命名一個團體,加強觀眾與讀者的印象。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七大罪》的團員有七個,是因為我們已經看爛了引用聖經的七宗罪作為設定,

seven-sinsseven-sins2seven-sins3

「七宗罪」是在流行文化中很知名、很常被引用的典故和象徵。通常也會對應不同的角色和視覺顏色。

但此時我們後退一步,就可以注意到內部的差異:梅里奧達斯不再是我們聯想的憤怒之罪,我們只知道他的能力是全反擊,而我們熟知的《鋼之煉金術師》中的庫拉多尼並不是「暴食」,我們對他的印象止於口頭禪:「可以吃嗎?」這些設定艱澀又難記,如何脫穎而出?企業家彼得提爾在《從 0 到 1( zero to one)》書中曾經提及:「『 從 0  到1 』比較多是『破壞性創新』。」

創新與寫作也有雷同之處,「零到一」的設定是極其困難的,熱血作品中的奇幻元素、飛舞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我們並非一時半刻就可以接受作者腦海中的畫面,而這之中建築的媒介便是「引用經典」,我們不需要死背著梅里奧達斯的名字或能力,只需知道七原罪中有一條叫做「憤怒」,而我們就可將聯想就投射在角色上:他憤怒的畫面聯想到他「受到傷害」或「發動攻擊」,

我們不需要死背著庫拉多尼身為人造人的特殊能力,我們只要知道原罪有「暴食」,而他代表暴食,順其自然地可以聯想起他吞食天地的畫面。引用是必須的,他給了讀者一些安全感,那些對於幻想設定上的邏輯,我們便能以此說服自己,他們建立在一個我們原本認知的現實資訊之中,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家庭教師》的彭哥列指環是引用了現實的「天空」作為參考,當我們一邊思考為什麼七種火焰代表著「硬化」、「活性」、「調和」、「冷靜」、「增值」、「幻覺」、「破壞」等特殊現象詞彙的同時,我們一邊已經被:

「天空」=「調和」=「包容萬象」
「雨」=「冷靜」=「水氣降溫」
「霧」=「幻覺」=「視覺遮蔽」

諸如此類的邏輯性征服,甚至是魔法元素應該是什麼視覺效果。此時我們知道,作者在設定上的「七」一部分鞏固了我們對人物數量的印象,引經據典之後,每個角色的特色使我們能夠心服口服,同時加強我們對角色的情感,建築起二次元到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橋樑,引用使幻想的邏輯緊密,讓我們更容易投射情感。

teacher-1

普羅普的分析與角色功能

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俄語:Владимир Яковлевич Пропп; 1895 年 4 月 29 日(儒略曆 1895 年 4 月 17日 )-1970 年 8 月 22 日)是蘇聯的一位文學結構主義學者,他著名的作品為《故事形態學》。在這本著作中,他在分析過大量的俄國民間故事之後大膽地提出了「七個角色功能」,也是所有的故事中,都一定存在的七種角色。分別是:


惡人(the villain)|和英雄競爭,反派。

援助者(the donor)|提供英雄魔法援助,讓主角擁有道具的人。

助手(the helper)|幫助、解救英雄、解決問題、協助英雄變形。

公主(the Princess)|一個被追尋的目標,經常是女性,並且常常認出英雄、嫁給他,且一同懲罰惡人。

發送者(the dispatcher)|送走英雄的人,使它達到新環境、異世界。

英雄(the hero)|主角,敘述主體,為某種搜尋而出發,對支援者回應,並在旅途成長,最終得到目的。

假英雄(the false hero)|聲稱自己是英雄,常像真英雄般搜尋或行動,最後必然被外在或自我揭穿。


先撇開時代因素下的性別主觀論(例如英雄一定是男的,要去拯救女性的公主等),這七個角色功能,並不代表作品中有七個人物,而是以個性或行為意義呈現在作品中的角色身上,且能夠以複合的形式出現或是從缺,讓我們以《鋼之煉金術師》舉個例子。

fullmetal-alchemist-brotherhood

主角,愛德華無庸置疑便是跟隨劇情成長的「英雄」,而他們追求的「公主」 便是阿爾馮斯的靈魂(短期為賢者之石,但拿到賢者之石的理由與拿回阿爾的靈魂殊途同歸),旅途中的基本「助手」是阿爾馮斯附身在盔甲的型態,母親是「發送者」,因為開頭便是從他們人體練成自己的母親開始,最後發生悲劇,逐不得不踏上而旅行。而提供機械手臂技術的女主角溫莉屬於「 援助者」

旅途中相互爭奪賢者之石的原罪人造人是經典的「惡人」,而「假英雄」的部分,就是作品後期揭曉的大總統,以保護人柱的打算保護著主角。作者還給了大總統一些人性和思考,使他最後得以知道自己是「假英雄」。

full-mater-a

一個蘿蔔一個坑,這個故事巧妙的以此七種功能角色推動,一個也不少,最後完成了一個經典作品。但是,有些作品的角色功能,也可能重疊,而這樣的手法,也會產生了另一種可能的劇本。如下面的例子:

「英雄」+「假英雄」,我們可以寫一部近於《隔離島》的懸疑作品。
「助手」+「援助者」,我們可以想到《多啦 A 夢》中經常幫助主角的小叮噹。
「惡人」+「發送者」,《RE》中把主角帶入異世界的嫉妒魔女莎緹拉。
「助手」+「公主」,《灼眼的夏娜》中,促使悠二成長,並且愛戀的夏娜。

以上的舉個例子,證明了七種的角色功能,卻可以呈現出千變萬化的組合,最終在衍生出無限豐富的故事。然而,這也代表著一件事實,我們甚至可以用最簡單的七個角色,產生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作品;對此,如果讀了這篇文章之後躍躍欲試的寫手,不妨開始動筆,創造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設定出自豪的七人眾吧。

acg-girl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