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更新了家中的設備為 4K HDR 後,幾乎每天都在看 Netflix 的各種紀錄片。雖然說網飛最吸引人的應該是他們的原創劇集,不過我個人卻對裡面提供豐富多樣化的各種紀錄片、談話節目感到非比尋常的興趣。
我認為紀錄片是一個「人+物+事」的普及知識講座,誰在什麼時間做了什麼,並產生了什麼結果,然後用淺顯的話語和現場的影像濃縮並呈現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不管是科技的發展、某位廚師的成名歷程、生態環境的變遷、重大歷史事件的回顧,超級跑車的製作、世界上最壯觀的建築,在高動態對比技術和 4K 解析度的支援下,讓你可以身歷其境地享受這些知識的懶人包。
在關於遊戲和網路世代方面,例如記錄之前人機圍棋大戰的《Alpha Go》 記錄片,雖然我不懂 Deep Mind 技術,不過還是能感受到 AI 技術的突飛猛進,從一開始信心滿滿會擊敗電腦,到連續輸了三場整個韓國瀰漫著低迷的落敗氣氛,終於李世石在第四局擊敗 Alpha Go 時,現場響起那種「我們人類終於贏了,人類還有希望!」的喜悅歡呼,然後再加上李世石自己戰後戰後的差別訪談,不僅是他自己的領悟與成長,更是觀眾的:
因為我們作為觀眾,不僅知道了「韓國天才棋手對決人工智慧圍棋」這一事件是由誰(Who)在何時(When)在哪(Where)發生了什麼(What)結果,更把中間的過程(How)轉換成我們的知識與情感。
例如《Indie Game: The Movie》這部關於獨立遊戲開發者的紀錄片,最初在網路和 Steam 平台上募資拍攝經費時我就支持了一份(而且是不小的一筆)。雖然時間上已經有點舊了,不過獨立遊戲依舊是目前我們環境下最可行,也最可能成功的機會。
在這紀錄片中他以三個遊戲、三組開發者人馬來作為對比。分別是在拍攝紀錄片時已經成功、賺到一大筆錢的《Braid》製作人 Jonathan Blow、正在製作《Super Meat Boy 》的兩位開發者 Tommy Refenes、Edmund McMillen,不知道是否最能完成,充滿憂慮的《Fez》的開發者 Phil Fish。
在這紀錄片中,你可以看到 Jonathan Blow 幽雅地坐咖啡廳裡面和你聊著「我覺得遊戲就是應該怎樣又怎樣…」既悠閒又自由的神情,因為他已經成功,他靠著《時空幻境(Braid)》這款知名的獨立遊戲賺了一大筆錢;至於 Fish 則是從頭罵髒話到最後,因為他在整個紀錄片過程中,
不僅父母離異、女友分手,政府的援助金也告吹,甚至一起合作遊戲的同伴也斷絕關係,差點還上法院爭版權,真是慘到極點,剛好作為對比,而且在最後還不知道這款遊戲倒底能不能做出來,真實地呈現出獨立開發者相反又真實的各種面貌,
當然今天我們知道《Fez》終於完成了且成果不錯,連 Jonathan Blow 也在 SIE 大力支持下的《The Witness》也上市了,當我們以「後見之明」回顧這些紀錄片時,除了理所當然以外,更有某種參與者和旁觀者混雜的感受,這一情況我在另外一部紀錄日本地下偶像奮鬥的紀錄片《東京女子偶像流(Tokyo Idols 》中有相似的感受,
因為我先認識了柊木りお(Rio Hiiragi),我在日本看過她的表演,她也來過台灣演出,然後最近我才在網飛上面看了這部紀錄片,這種「逆回認識感」,讓我對她或是「偶像」這樣出道的感覺有更深一層的感受,後來我就更去關注這些無名地下偶像的發展。
由於遊戲產業越來越重要,故類似的電玩與電競紀錄片越來越多,例如以不同遊戲為題材,記錄電競選手興衰的《Game Fever》、《專業玩家(All Work, All Player)》《我在快打求旋風(Living The Game)》,或是懷舊風潮《八位元世代(8-bit Generation: The Commodore Wars)》、《The King Kong》、《Man vs Snake》等。
最近在 Netflix 上看到《ATARI:Game Over》是一部 2014 年的紀錄片。它描繪 1983 年,最早也最成功的家用主機雅達利 ATARI 2600 和一塊《E.T 外星人》遊戲的故事。當時這款遊戲為了配合史蒂芬史匹伯的同名電影上映而推出了遊戲,但由於製作時間太過短暫導致遊戲平衡失調和太多臭蟲,故被認為是電玩史上最爛的遊戲,大量的負評導致嚴重滯銷,最後遊戲公司決定把遊戲軟體和主機全部傾倒掩埋在美國新墨西哥阿拉莫戈多(Alamogordo)的沙漠垃圾場之中。
這座城市不僅是最早的原子彈試爆地點,傾倒遊戲軟體這件事後伴隨 ATARI 主機的潰敗與宣染成為了歷久彌新的都市傳說:在這沙漠之中,埋藏著超過 300 萬片史上最爛的遊戲和雅達利主機,許多都是新品,只要挖出來甚至都還可以運行等等傳說,以及家用電子遊樂器產業的一代輝煌。
後來日本任天堂也記取了 ATARI 在開發遊戲軟體上的許多教訓。當你質問為何任天堂的軟體管理政策如此嚴格、為何任天堂要牢牢控制軟體的發行數量時,他們就會拿出這個告誡來提醒所有廠商:不要重蹈 E.T. 和雅達利的覆轍。
而這紀錄片就是記載雅達利主機的開發經過與興衰,以當時製作《E.T 外星人》這款遊戲的 Howard Scott Warshaw 訪談為經、實際挖掘經過為緯來描繪整個故事。詳細過程請大家自己去看,如果你喜歡或瞭解那段時間的電玩,一定會深有感觸。
作為早就具備後見之明的觀眾,我們都知道這「都市傳說」是真的,因為他們真的從地下挖出了卡帶,但也澄清了一部份的謠言錯誤:例如《E.T.》這款遊戲只佔了十分之一,並非全部掩埋的是這款滯銷的遊戲,許多熱門遊戲也一同被陪葬。
但更令我感到興奮的是,在這紀錄片中我看到了諾蘭·布什內爾(Nolan Key Bushnell),電視遊戲器之父。有史蒂芬史匹伯、有《冰與火之歌》的作者 R.R 馬汀、有最近改編成電影《一級玩家》的原著小說作者 Ernest Cline,有 XBOX 的設計者 Seamus Blackley,而裡面《E.T.》的製作人在訪談中把一切的錯怪到史蒂芬史匹伯身上,
因為當時他只有五個星期的死線要完成這款遊戲,而史匹伯(可能他根本沒有試玩)卻保證說「這遊戲太棒了!完全是經典」結果根本害死了他,這超過三十年的翻舊帳紀錄片看得我哈哈大笑,實在是太經典了阿,因為
ATARI 2600,是現在無數大人曾經擁有的寶貝。
我最近就這樣不知道幹什麼或無聊時,我就會隨選一部隨便看,每天過著荒廢的一日(咦?)不管是 Amazon、Netflix 或愛奇藝,提供了多人一起分享帳號的服務。如果您還沒有相關帳號歡迎來我們的會員討論區分享。
Source
https://steemit.com/gaming/@gabox/atari-2600-videogame-history-16-retro-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