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順道拜訪了京都精華大學。今年五月我們參與東吳大學日文系主辦的「台日亞洲未來論壇」與弘兼憲史活動時就與精華大學的老師進行過晤談;去年也曾在京都漫畫博物館舉辦了展覽活動,詳細的交流日後 U-ACG 再專題討論,這邊先簡單記錄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yf9XR-RIiQ
在日本,類似這樣的動漫畫漫畫相關的專門學校多不可勝數,但是京都精華大學卻格外引人注目。其一因為該校是日本國內第一個設立漫畫學部的大學,尤其是 2014 年由少女漫畫家竹宮惠子擔任學長(等同於校長,日本教育法中針對不同規模和體制的大學有不同的稱呼,歷史傳統因素也是其中之一,例如慶應大學只有塾長)
不以學歷作為單一考量,讓具有業界實績的漫畫家擔任校長更凸顯了精華大學和一般專精於學術理論研究的大學,或者專注於教導畫功技術的專門學校有了顯著差異:一個同時兼具「內容文化美學」和「商業實踐技術」可說是精華大學專注發展的方向,
2018 年他們選了出身於西非馬利共和國(別在意,大多數日本人也不知道這國家在哪裡)的 Oussouby SACKO(佐古 ウスビ)來擔任校長更是一大創舉,都可以看到學校的不守墨規的特殊之處。
簡單的幾點感想:
● 因為校園漫畫風很盛,或者說會來這裡求學的本來就是對此領域有興趣,所以幾乎每個學生人人皆可畫。校園內隨處可見相關畫作,社團的海報更是充斥多元的畫風。
● 許多遊戲化和擬人化的小設計。例如校園等設施都有擬人化角色,學生食堂的食券販賣機還有抽卡的設計,運氣好的話就會出現特製的 SSR 卡可以兌換神秘禮物(可惜我人品差沒抽到XD)
● 由於擁有與京都市共同營運的「京都漫畫博物館」這一實體基地,使得文化傳媒更加聚焦於漫畫的研究、收藏、保管和展示上。不管是漫畫論壇、技術練習或是各種相關活動幾乎每週都有,我造訪的時候該週就同時有多場相關論壇和討論會在舉行,
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有興趣的參與,加上實體的博物館作為展示的舞台,學生獲得更多練習與展示機會。我認為所有的創作者都需要不斷的練習、展示與修正,才有可能創作出好的作品,而這是最辛苦,也是最容易讓人放棄的過程。如何讓更多創作者渡過這一關或許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道路。
● 最深的感觸是:「其實,他們畫得並沒有特別出色」。
我認為就畫工或技術而言,精華大學的學生和我教的學生,或是我們隨處可見的繪師沒有多大的差距,甚至我們畫得更棒。但是遺憾的是,「被看到的機會」和「最後可能成為漫畫家」的比例差距太大。
這是一個老調的問題:我們常說「台灣最珍貴的就是擁有人才」甚至是近乎負面諷刺的「台灣最美的風景是…」,問題在但這些人才根本沒有被看到的機會,所以是否是人才根本不是問題,而是「在什麼地方環境下,才有會看到的機會」。
舉一個例子,這次我去拜訪時看了一部叫做《空中軍艦アトランティス》的機器人動畫作品。這是由包含精華大學在內的三十位大學生,平均年齡 20 歲組成的社團「激画団」,所集體創作的長篇機器人動畫。
他們租了一個很小的公寓(竟然比我這次住的京町家還小),取名叫做「激画荘」,很顯然這是對於早期手塚「常盤莊」的致敬。他們利用下課的時間創作動畫,立志想要成為下一個 GAINAX。下面有本動畫預告影片,大家不妨可以看一下
你可以注意到許多畫面都是針對經典動畫的致敬,畫工也刻意重現了 60-80 年代早期機器人的作畫線條。剛好我的朋友也花費數年心血製作了一部機器人動畫,故當我們看到這部空中戰艦時,實在很難不聯想到(連機器人也一樣是紅色的),
我相信熱情和理想不分軒輊的,最後更希望兩者都能成功。但是我想指出的是:這兩者花費的時間、人力和資本差距非常大,而影響這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我認為並非是「資源」或是「才能」,更大的理由在於環境,以及更多練習和曝光的機會。我在許多相關會議或是政府標案都不斷提出這一呼籲:可惜只是更多的蚊子館和大樓,聳然而立。
台灣不是沒有人才,不過人才和熱情都消耗在政治虛耗之中。有興趣請參考這篇:〈絕對和相對數字迷思:台灣市場和人口數是個假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