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位於東京麻布十番的「美少女戰士 Sailor Moon」官方認證劇場《SHINING MOON TOKYO》開幕,我們非常榮幸受邀前往參觀,欣賞了一場十分精彩,結合現代聲光科技與傳統日本舞台劇場。
整場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原始《美少女戰士》劇情,包含五位女主角的登場與變身,與惡人戰鬥、燕尾服蒙面俠遭遇陷阱,最後打破控制和月野兔相逢的原作濃縮王道戲碼,基本上保留了原本漫畫的故事設定,但在細節上則加入了現代元素與東京的觀光旅行推薦,
第二部份則是《美少女戰士》的歌舞秀,舞蹈演唱著名的代表曲目。整場秀不僅是針對《美少女戰士》粉絲,也有 IP重整與聖地巡禮的設計在。所以除了秀以外,餐點、飲料和周邊商品都重新進行了設計;
當然外國觀光客也是焦點,所以整場秀支援多語字幕,不諳日文的外國觀眾也不必擔心,U-ACG 與劇場負責人進行合作,未來將會舉行相關行程,甚至招待大家前往觀賞。但在觀賞這場秀之後,筆者思考的是另外一個問題,也就是「美少女戰士世代」與「戰鬥美少女」之間的社會文化脈絡發展與商業 IP 的建構。
■ 每個世代,都有美少女戰士
《美少女戰士(美少女戦士セーラームーン)》為武內直子原作,於 1992 年在講談社連載的少女漫畫,同年開始播放動畫版,之後成為跨界複合品牌,迄今將近 30 年依舊在各大 COS 或是動漫場可見其身影。
《美少女戰士》曾創下 COMIKE 全館制霸,也就是不管男性或女性向,全館只出《美少女戰士》的相關同人本;換言之不管男、女或跨性別,美少女戰士全年齡、全性別都通吃,而小時候看《美少女戰士》的少男少女,在目前也成為整個日本社會的中核(30-40 歲),
故有學者提出「美少女戰士世代論」(《セーラームーン世代の社会論》稻田豐史,2015)用來表示《美少女戰士》作品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傳播,以及對於後代動畫的影響。
例如:真人版美少女戰士中最著名的是今天已成實力派中堅女優的北川景子,之後寶塚、乃木坂等無數團體都扮演過美少女戰士。換言之,每一個世代的美少女都可以扮演月野兔、火野麗、水野亞美…等角色。每一個世代的美少女都可以透過扮演美少女戰士來「證明」妳是這個世代的美少女。
而歷久不衰的 COS ,更體現了重複的扮演不斷延續了故事與品牌、記憶與形象,並建構一種「可延續的長期角色扮演」。男生喜歡她們的短裙、大腿和水手服;女生同樣喜歡美少女戰士,因為所有人都曾經,也或許在心中今天仍是美少女。
有句話叫「老兵不死,只是漸漸凋零」,而美少女戰士的 IP 正好是這句話的正反對比:因為她們可以一代傳承一代且不斷「返回青春」、「長生不老」;美少女戰士是一個可以世代傳承的脈絡扮演與記憶與 IP。
■ 美少女戰士對於後代動畫與社會影響
除了每一個世代的少女都可以不斷扮演《美少女戰士》外,更在動畫史上有重要的影響。
《美少女戰士》雖然不是最古老的「戰鬥美少女」,但卻是以戰隊形式,「全隊只有女孩子」的戰鬥作品。早期的戰隊大多是「紅一點」,也就是整個隊伍中只有一個「需要被保護的女性隊員」,她通常穿粉紅色的衣服,也在整部作品中經常演出「被壞人囚禁」與「被拯救」的角色,如果對比在《美少女戰士》中地場衛被囚禁的畫面,更可以凸顯其中的差異。
著名的日本御宅研究者,也是精神醫生齋藤環曾著書提出「戰鬥美少女」一詞。他認為日本對於女性的想像,從敵方女性雜兵、到幹部、最終 BOSS,我方的配角到主角,甚至是像是《櫻花大戰》、《EVA》中只在司令部裡面的傳令女兵,
全部都化歸在廣義想像的「戰鬥美少女」體系中。而這個核心的概念是反轉佛洛依德男性閹割焦慮(Castration Anxiety)、伊底帕斯情結。進而創造出「具有陽具的母親」(Phallic Mother)核心概念。
「陽具母親」是齋藤環認為在解釋日本動畫中為何會出現傲嬌、為何要穿著分明要給人看底褲的戰鬥服進行作戰,以及各種魔法少女作品時必須理解的主軸概念(什麼是魔法少女體系的契約?反契約是一種去勢嗎?)而這一概念的初始,更與《美少女戰士》中的主角與反派、劇情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將在這次的分享會,和大家聊聊《美少女戰士》與「戰鬥美少女」的 IP 構建與脈絡發展這一主題,歡迎大家光臨,請參考以下連結
U-ACG 10 月分享會|成萌、啟萌、超萌|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0929154546141692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