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也感謝|電擊 PlayStation 旅程回顧

《電擊 PlayStation 》宣布於 3 月 28 日發行第 686 號後停刊,聽到這消息雖早知不可避免,但還是有點惆悵,畢竟這本雜誌對我影響深遠。雖非最早,卻是我開始持續性收集日本電玩雜誌的起點,與 PS 家族結下不解之緣,更是我自學日文的啟蒙功臣,所以藉此這篇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電擊 PlayStation》的心得,以及臺灣家用電玩主機這十多年來的轉變心得。 

或許你會發現到有些號碼有缺號。除了遺失、漏期購買以外,其實還還有一個理由:缺號的那期是發行其他雜誌了。詳後文解說

當時的臺灣 PS 市場

Play Station 主機於 1994 年底發行,時適逢我高中要考大學。作為一位從小玩 ATARI 和紅白機長大的壞學生,當然沒在理會什麼聯考的。所謂大考大玩,小考小玩就是我的寫照。不過在當時的臺灣社會風氣,這確實遭遇了很大的辛苦,

不管是偷偷摸摸躲在棉被裡面玩 Game Boy ,或是下課跑去外面的電玩店,每次給老闆十元打個十分鐘,甚至把好不容易存壓歲錢買的卡夾寄放在店裡面不敢帶回家都是我輩的青春。那時我就下定決心,不管考什麼學校都好,絕對要離開家裡去其他地方念大學。

因為住台南,所以我下定決心絕對不去成大!(考不考得上是另外一回事 XD)

後來果然離開了台南,開始過著媽媽管不到,天高皇帝遠的生活。第一件事就是把獎學金生活費拿去買了 Play Station 主機。所以我買的第一台 PS 主機並不是 1994 年的初回版,而是後面已經取消 S 和 AV 端子的簡約型主機。或許也感覺到有點遺憾,所以之後所有 PS 主機(包含很少人買的 PSP Go 或 PSX)我都買了發售日初回版本。

大學是人生的黃金階段,是一個時間幾乎完全自由、資金相對寬裕,且你的精神與體力都臻至顛峰狀態的歲月,以後你只會羨慕曾經有過這段逝去的美好。

故如果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正好是大學生的話,請務必好好把握這黃金時間。不管是讀書、玩社團、看動畫、打電動、談戀愛…作什麼事情都好,請務必要珍惜這段青春,把某件你喜歡的東西練到問不倒打不死的專業程度,以後你一定會受用無窮。

 

去年(2019)年適逢 PS 發行 25 週年,我也應索尼的邀請推薦自己的 PS 收藏和作品;並作為初代 PS 主機的介紹人在蘋果日報的特別專欄中介紹 Play Station。在那次訪談中,有一點我認為很重要,但卻沒有辦法提及的就是:「Play Station 主機在臺灣的發行與推廣,其實正體現著臺灣版權意識的興起過程」

在 1995 年左右的台灣市場,PS 遊戲銷售主要是小賣店用盜版光碟加上一張印刷粗糙的標籤紙發行,每張光碟售價約 80-120 元,主機也都是已經改好狀態進行銷售。想要購買正版遊戲還需要額外和店家訂購水貨,不僅價格昂貴且時間耗費許多,很少人會購買正版軟體。

但隨著版權意識的興起,大約在 1998 年左右, PS 後期開始出現代理商發行的亞洲版(俗稱亞版,背後的日文標誌會改成英文),之後索尼在台灣設立分公司,開始引進台灣官方主機與中文化遊戲,逐漸變成今天大家熟悉的情況。當時訪談我不能談盜版,且這邊還有很多故事,但有一件事我認為十分重要;

這段時間台灣玩家對於消費娛樂的心態轉變,將其作為一門的產業的正面認知,其中 PS 家用主機的發展和 MMORPG 與網咖興起(尤其是天堂和 RO)至關重要,這點是在研究台灣社會和產業發展史中不可忽視的過程,

這裡先略,回過頭來談電擊。

 

我的電擊旅程 

電擊 PlayStation  是 1994 年 12 月 16 日作為《電撃 PCエンジン》增刊發行,並於隔年(1995 年 6 月)改為現在名字,代表著專門報導首次參入家用遊戲主機索尼  Play Station 陣營的電玩雜誌,其名也象徵著:「給讀者如閃電一般快速,又全身彷彿遭受電擊一般的情報酥麻刺激感」。

發行當初原本是月刊,從 1996 年 6 月改成雙週刊, 2018 年 7 月再改回月刊,並於 2020 年 3 月發行完 686 號後宣布停刊。但日後針對特殊作品或是慶典事件,仍可能會有特別版本發行。

大學第一年,我幾乎每天都在打電玩,有時候玩累了就翹課睡覺,睡醒繼續玩,過著非常自由的生活。第一次買電擊 PLAY STATION 純粹是巧合,剛好在電玩小賣店看到有在賣,無意間就買了人生的首冊。

這是目前我能找到最早的一本了。更早的可能在搬家、求學的過程中無意間遺失。後來我也買了這片 PS 遊戲《美少女夢工廠》作為紀念

比起第一代的阿宅需要偷偷摸摸,電視上不能出現日文、電台不能播日文歌曲,1990 年代後半期在台灣購買日文雜誌已不算困難,畢竟連 NON-NO 之類的女性服裝雜誌有時候都可以在便利商店買得到。不過由於日本雜誌屬於買斷無法退貨,所以店家都要確認一定銷得出去才會進貨,數量都非常稀少,只給固定會買的客人。

所以通常是找一間固定熟悉的店,先付一些訂金,確認你一定會來買。說來也算是人生經歷,我先固定某店家買遊戲和雜誌,當時是星期五出刊,台灣空運大概下午三四點就會到書。所以我故意星期五下午不排課,中午吃飽之後就跑去店家等書。

《電擊姬》作為《電擊王》的增刊,經常都會在《電擊 PS》進行連動和相互合作。例如兩本都買的話就可獲得什麼額外之類的東西。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跨銷售方式
一樣是電擊系列的 COSPLAY 雜誌,同樣也會和旗下的系列進行跨界銷售和合作企劃。

 

時間一久就熟識,反正就固定只有我和幾個人會買,我又每次準時到,所以後來店家老闆為了省麻煩就直接給我貨運商的聯絡方式,要我直接處理拿書。反正我就是想要趕快拿到書,所以就幫起店家來處理這一塊,

之後開始協助其他有興趣的朋友代購,連盤商和進口商也都稍微認識了一些,所以後來像是淳久堂來台灣設店以及 U-ACG 在 Switch 主機尚未代理時就有一些貨源可以提供合理價格的主機,都算是這時代留下來的人脈吧。

就這樣,每兩週閱讀一次電擊 Play Station 變成我的生活習慣(後來也開始買 Fami 通,所以家中還有幾百本)那時候剛好也結識一位志同道合的宅友,星期五和我一起騎車去買雜誌,然後買便當回到宿舍開始吃便當,一邊看緯來日本台的日劇和綜藝節目,一邊仔細看雜誌,一頁一頁翻,看到不懂的字就拿標籤紙之類的標註下來查字典,

再加上附贈遊戲光碟的《電擊 PS-D》更是住在臺灣的我們,獲得試玩版與遊戲存檔的最佳管道,

電擊PS-D 其實清楚呈現 PS 的勢力消長。一開始是不定期刊物,後來隨著 PS 成為霸主,雜誌也變成固定每月發售,成為各大廠商附贈試玩版和各種宣傳動畫的最佳管道,而雜誌編號也成為正式編號

 

在那個網路資訊不普及,還在使用 144KB 魔電撥接上網的時代,和有興趣的好友一同相互切磋學習,缺乏教材或文法不懂就去學校圖書館借書來看;到了大三想要知道這樣自學成效如何就決定去考日檢,也想要自助去日本參加 Comike 。想說既然要考試,就直接拼最高等級的一級吧,就這樣過了日檢。

持續不間斷的購買直到大學畢業,進入到研究所依舊不斷購買,但是這時購買的管道反而更為稀少困難。因為網路更為普及後,購買日本書的需求變少,加上由青文代理的臺灣官方授權版本也開始出現,更使得純粹的日文電玩雜誌乏人問津。

一些店家也開始不接受預定,所以反而到了 2000 年的下半期,臺灣電玩小賣店越來越難看到零賣的日本電玩雜誌,整個出版市場也跟著型態轉移,內容已經走向畫冊和設定集。

其次是為了面對網路的挑戰,紙本《電擊Play Station》的出版內容和方針也有了許多變化,加入了一些和電玩沒太多關係的周邊專欄、四格漫畫附錄別冊開始成為主要賣點,我最後購買的應該是 406 期左右,這時已經 2009 年,我在念博士後期了。

隔了二十幾年重新回想起來,這真的是一段美好的回憶。那個時候無憂無慮,每天都沉浸在自己喜歡的東西之中,從剛開始買只能看懂一些漢字,到大概可以看得懂,阿宅就是這樣養成的。

故《電擊 Play Station》作為我的某種日文啟蒙教材和老師,我丟了絕大多數的大學專業課本,但是卻沒扔《電擊 Play Station》,對它一直抱持著感謝的敬意。

我在 PS 25 週年慶時曾指出幾個初期 PS 的發售策略。索尼作為進入家用電玩市場的門外漢,知道很難和任天堂或 SEGA 對抗,所以採用了他們作為流行音樂市場的許多策略,其中…(接下篇)
(接上…)例如這個引進偶像的宣傳大使和每月不同兔女郎來日本各地進行實體活動的宣傳,這與當時的任天堂等傳統遊戲作為主體的行銷有很大的不同。

電擊的 FINAL FANTASY VII

當初會買還有一個理由就是《FINAL FANTASY VII》的發售。剛好最近眾所期待的《FINAL FANTASY VII REMAKE》也要發售了。FFVII 在發售之前就已經引發討論,尤其是利貝亞森召喚獸的大海嘯表現對於當時的玩家而言,簡直是難以想像,終於見證到多邊形表現的威力,所以也非常期待雜誌的攻略

《電擊 Play Station》關於 FFVII 的主要攻略共刊載了五期,其中三期作為封面,換算時間來說大概就是二個月半。第一期和最後一期攻略超過五十頁,其他期也平均都有三四十頁的大篇幅,後來我也經手作了許多《FINAL FANTASY》系列的中文化工作,也算是一個巧合。

左上角的第 40 期發售日是 2 月 14 日,大家都知道日本雜誌發售日的習慣,故這本就是和《FFVII》同日發售的首刊,刊載 54 頁攻略到突破魔晄爐。

 

第 100 號剛好是《FINAL FANTASYVIII》的特集,而電擊 Play Station 的最後一本 686,或許也會以 FFVII REMAKE 作為特集來劃下一個句點吧。

非常感謝曾經逝去的青春,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