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 ACG 文化研究與相關科技藝術之學程,也是屬於Yours

《虛構推理》:因為相信,所以存在;那還需要偵探與真相嗎?

「九英哩的步行並不容易,何況是在雨中。」

前陣子剛播完的《虛構推理》動畫版稍微調換了原作中的順序。在漫畫原作中岩永琴子與櫻川九郎接觸過後就直接進入了《鋼人七瀨》的大長篇,而動畫版則是把原本在這之後的短篇《領主大蛇聽見了》移至第二話撥放。

這個更動是相當好的,因為鋼人七瀨篇幅實在太長且重要,對於從動畫版開始接觸此作品的人想必有些難度,而把一篇十分具有推理解謎色彩的短篇放到前面,不僅更容易進入世界觀,也可以用最少的篇幅告訴觀眾:這部《虛構推理》到底虛構,又或推理了什麼?

《領主大蛇聽見了》是一篇我非常喜歡的短篇小品。位於深山的領主大蛇有一日看見一名妙齡女子獨自推著獨輪車來山中的湖泊棄屍,但這倒也還好,妙的是女子口中喃喃自語著:「但願能夠順利被找到。」這就勾起領主大蛇的好奇心了,究竟這名女子為什麼要說出這句話呢?想破頭的領主大蛇最終向牠們的智慧之神岩永琴子尋求了協助。

這種從一句話推理出事件的全貌的劇情設計,如果是對推理作品有一定愛好的人一定不難想起京都動畫公司在 2012 年改編自米澤穗信的古典部系列的動畫《冰菓》,在動畫版第 19 話《心裡有數的人》中折木奉太郎也憑藉著放學後的一句廣播推理出事件的真相。而米澤穗信本人也承認《心裡有數的人》這篇短篇是受到美國推理作家哈利凱莫曼的經典短篇《九英哩的步行》的啟發。

僅有四千字左右篇幅的《九英哩的步行》成功在 1947 年入圍《艾勒里·昆恩推理雜誌》的短篇小說決選,要問為什麼,其最驚人的創意便是所有邏輯推理都源自於一句短短的話:

「九英哩的步行並不容易,何況是在雨中(A nine – mile walk is no joke, especially in the rain)。」

故事描述兩個朋友一面閒聊一面走出餐廳,其中一名是檢察官,另一名則是語言學家。那名語言學家打著傘,告訴檢察官說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看起來完全符合邏輯,但卻是完全錯誤的,若是不相信,可以隨便出個大約在 10 到 11 個單字所組成的句子,然後他會藉著這個句子推理出一個看似合理,卻完全瞎掰的故事。

正當他們要走上人行道,那名檢察官冷不叮地蹦出了:「九英哩的步行並不容易,何況是在雨中。」那名語言學家愣了一下,隨後開始建立他的推理,而沒想到的是,這句話居然牽扯出一具非常重大的案件。

也就是說《九英哩的步行》可以說是一句話推理類型的始祖。

唯一比較不同的事情是,無論是在《心裡有數的人》或是《九英哩的步行》裡,兩方的偵探角色一開始都是在為了證明「即使推理看起來十分正確,但建構出的事情卻是錯誤的。」的前提下才開始推理,最後反到弄巧成真破了案子。

但事情真的有可能這麼順利嗎?在《領主大蛇聽見了》裡岩永琴子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見解,即:「就算一切事情都符合邏輯,但人們也不見得都會選擇符合邏輯的行動。」

事實上岩永前往深山會面領主大蛇前便已經派遣幽靈去確認過整件事情的真偽以及犯人的證詞。可惜的是乏味的真實並不具有說服領主大蛇的力道,於是岩永才會在這整件事情上新添上具有邏輯性的「虛構」。岩永提出了諸多解釋讓領主大蛇破解,最後甚至是推翻了前面所有的推理做出全新的假設,才讓領主大蛇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有趣的事情是,雖然領主大蛇沒有被前幾個假設說服,但其實岩永前面所提出的假設,也都符合邏輯。道理怎樣都能編,膏藥怎樣都能貼,真相怎樣都沒所謂,重要的是能否服人。而建構出邏輯的虛構,往往比真實更能夠服人(或怪物)

也就是說《虛構推理》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尋找真相,而是為了找出合理的解釋才做推理。動畫版把《領主大蛇聽見了》移到前面,更能夠讓觀眾理解這部作品的主要預設。而這個案件結束後,動畫組也馬上進入最主要的長篇:《鋼人七瀨》。

 

《鋼人七瀨》是九郎的堂姊六花根據真實事件所創作出來的想像力怪物,六花跟九郎有著同樣的能力,能夠不死,能夠透過死亡來決定未來。六花就這樣不斷自殺後捏塑出穿著低胸洋裝,手持巨大鋼筋的想像力怪物,顧名思義,祂是誕生於人類集體的想像力之中,就跟任何一個都市傳說一樣:因為相信,所以存在。

為了對付從人們想像中誕生的怪物唯有扭轉認知一途,想辦法讓人們覺得鋼人七瀨是不存在的是首要目標,為此,岩永琴子建構出了四種假設,配上九郎能夠決定未來的能力終於在最後奪取六花手中的未來,成功消滅鋼人七瀨。當人們認知改變後,從人們想像力中誕生的怪物,自然也消失在人類的腦海中。

而岩永所建構的這四重假設就算獨立出來看也都自成一格,是完美的邏輯推理。每一個假設都是真的,但真的可以做到這種事情嗎?我們或許可以從安東尼柏克萊在 1929 年發表的《毒巧克力命案》裡稍稍窺見一斑。

毒巧克力:真相

《毒巧克力命案》講述了一個年輕紳士在一個上流俱樂部裡得到一盒巧克力,沒想到吃了之後妻子居然毒發身亡,經過警方化驗之後,雙層巧克力的上層每一顆都被注入了 6minim 的硝化苯,除此之外能做為線索的,就只有巧克力製造公司的信籤了。

然而警方努力追查許久卻也都一無所獲,不得已,警探只好帶著這個案子找上名為一個名為犯罪圈(crime circle)的俱樂部。這裡頭的六名成員都是愛好推理,深具犯罪學素養的佼佼者,有律師、劇作家、小說家等等。

在聽完警探報告的案情之後,主席提議給大家一星期查案,然後在輪流發表彼此的推理結果。當然,這獲得大家一致同意通過。但誰也沒想到的是,一星期過後這六名業餘專家居然分別找出了六種各不相同,也都能合乎邏輯的「解答」究竟哪個才是正確答案呢?又或者是,根本沒有正確答案呢?這點在小說中並未講明。

而這部 1929 年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作品流傳了下來,正式因為他揭示了本來被奉為推理小說金科玉律的:「偵探藉由線索以及邏輯的推敲後,最終能一步步找到唯一真相」中的這唯一真相,其實是相當曖昧不清的,即使偵探都是依照歸納法、演繹法或兩者綜合地去查案,也不可能獲得唯一的正確解。

畢竟,即使偵探是依照邏輯來查案,犯人也不見得會遵守邏輯。
畢竟,若真能夠依照邏輯來查案,那就不可能產生這種一案六破的狀態。

所以《虛構推理》的劇情打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要找到真相,甚至可以說,沒有真相又如何?岩永琴子做為妖怪的智慧之神,在事件裡頭要找的只是能夠說服人或妖怪的解釋而已,事件不需要真實,只需要合乎邏輯。道理怎樣都能編,膏藥怎樣都能貼,真相怎樣都沒所謂,重要的是能否服人。

畢竟《毒巧克力命案》已經向我們娓娓道來,就算依照邏輯,也不見得是真實;就算向讀者遞出挑戰書 ,也無法保證解出的答案跟小說家一樣。現在會帶來歡樂的東西已經不再是比名偵探先找到謎底,而是追查的過程、角色是否討喜、以及嫌犯與名偵探的心理刻劃。

「我個人相信,簡單純粹的犯罪解謎,完全仰賴情節設計而不擅角色塑造、行文風格甚至是幽默感的小說時日,已經落在審判者的手中,未來的偵探或犯罪小說,吸引讀者感興趣的,心理層面將大過數學層面。」(Anthony Berkeley,1930;引自詹宏志,2007)

《虛構推理》裡有著開黃腔的美少女偵探、能預知未來的助手、各式各樣的妖怪…安東尼柏克萊在 1930 年提出的預言似乎正在《虛構推理》中實現。而他自己在寫完《毒巧克力命案》後也棄本格不寫,轉而寫犯罪心理小說。

說到底,妖怪,都市傳說、想像力的怪物這些東西,不也跟推理一樣嗎?初見幽靈現真身,始知其為枯芒草,本來令人害怕的妖怪,明白之後也只是一團枯草、杯弓蛇影罷了。但這樣哪裡有趣?還是把山中的風喚作鐮鼬、久未見面的姑婆,也必須是老虎變成的呀。或許,人們心中一直不需要無聊的真實,而是能夠刺激想像力的虛構。

就算是虛構的推理又如何?因為相信,所以存在。如此說來,「宗教」不也是如此?

 


SOURCE
詹宏志(2007)從數學到心理。出自安東尼柏克萊(1929)毒巧克力命案。遠流。
張筱森(2012)所謂mystery這件事……。出自米澤穗信(2002)愚者的片尾。230-231。獨步。

ABOUT AUTHOR

作者|傲金
出處|酒金度 https://www.facebook.com/AlcoholbyGold
自我介紹 |不學無術、多能鄙事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