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O Scavenger 》
最後這三款遊戲都比較沉重、也頗有難度。《 NEO Scavenger 》較少獲得主流媒體注意,但卻是相當扎實的生存遊戲。玩家扮演一名完全失憶、從冷凍狀態剛被喚醒的男子,身在經歷大規模災難後的開放世界(地點在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郊區),必須在自然界與廢墟中搜尋或製造生存所需的衣物、工具和飲食――是以有不少玩家戲稱為「街友模擬」(homeless simulator),可說非常貼切。玩家四處漫遊會遇到重要地點或人物而觸發故事、逐步發現自己真實身份,但由於是開放世界,所以可自由選擇是否追尋劇情。
獨立工作室 Blue Bottle Games 製作人 Daniel Fedor 大學時是念物理、畢業後一段時間從事網路開發,後來曾在 EA 旗下 Bioware 工作、參與過《質量效應》和《闇龍紀元》的部分內容。離開 BioWare 後,他靠自己的存款開發《 NEO Scavenger 》。從 2012 年消息傳出、 2013 年以為會完成但年底才透過 Steam 搶先體驗並釋出試玩、直到 2014 年底才正式完成。
遊戲採像素構成、可說毫無畫質可言,介面和劇情除了部分還算用心的插圖也都是文字敘事,並無動畫。但文字情境感還算不錯、像是讀科幻小說,加上機制採行動點數暨回合制,所以玩家隨時都能停下腳步閱讀說明、整理隨身物品、思考下一步。另一方面,面對飢餓、口渴、疲憊程度等等每回合漸次提昇的基本需求,以及其他 AI 控制的流浪生存者和野生動物或怪物,可說一點都不輕鬆――而且遊戲只有每回合即時存檔,一旦死亡,存檔就會消除、就得從頭來過。
操作全靠按鍵與滑鼠指令,細膩到堪稱瑣碎:生水必須煮沸再飲用否則容易得病、傷口亦須清洗消毒再包紮才比較不會感染、衣物可拆解成布料和線料、用塑膠布和繩索製造背包。要將生水煮沸,須設法生火並擁有容器如鍋罐,而生火又可能引來跟蹤者意圖謀殺取「財」,而每次的衝突雖然也是透過文字介面,然而過程敘述的細膩、打鬥動作的選擇多般、你死我活的性命交關,讓這款遊戲獲得了 Rock, Paper, Shotgun 評比去年(2014)最佳戰鬥獎。
不過並非所有 AI 人物都懷有惡意;而且玩家也可能為了他人身上良好的鞋子或背包,而萌生殺意……在毫無法治、幾乎不必負擔法律責任的世界中,玩家會怎麼生存呢?
《 Papers, Please 》
這或許是本系列所介紹最不像生存的生存遊戲。《 Papers, Please 》在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BAFTA) 2014 年度獎項中獲得的是最佳「策略與模擬」遊戲獎,但生存氣息確實非常濃厚:遊戲背景是在某一類似蘇聯的假想共產國家,玩家扮演一名邊境檢查官,必須逐一審核入境人士的證件是否符合國家先後頒布或刪除的各項規定、決定是否放該人入境或駁回。
遊戲每回合為一日,每日「上班時間」有限,玩家成功審核多少人,當日按件計酬給予薪資。如此「官僚」的遊戲,生存壓力在於:玩家只有兩次犯錯機會、超過便會依次扣除薪資,而薪資必須用來繳付房租、家人開支、食物或醫療等等,倘若玩家的存款不足以支付房租,或者無法購買食物和藥物,就可能被國家逮捕、或家人死亡導致遊戲失敗。玩家也可以購置各種「升級」如居家禦寒設備,但前提是能存到夠多錢。
遊戲設計的道德兩難,讓玩家的生存壓力又更緊繃:每回合開始時,玩家都會看到當天新聞封面,前一天放了什麼人入境、可能造成國內社會動盪等等,讓玩家的每個決定都很有意義。比如,一對夫婦先後入境,丈夫順利通過後、妻子卻缺少必要文件,如果不放她過去,似乎太狠心,但如果刻意違規(用掉一次犯錯機會)放她過去,萬一是間諜或恐怖份子、導致國家動盪,最嚴重則可能導致自己因失職而被逮捕,你會怎麼辦?
根據訪談,遊戲的單人設計師 Lucas Pope 說設計靈感是來自他出國旅遊時的通關經歷,其實並沒有碰到什麼事件,而只是當他設想身在檢查亭內的人要面對什麼生活時,就覺得很有潛力變成遊戲――雖然是款嚴肅的遊戲。這款遊戲除了透過 Steam 釋出電腦版,去年底(2014)也終於通過 Apple 審核登上 iPad ; 2013 年時不少評論人都關心向來對嚴肅社會與政治議題極為敏感的 Apple 怎麼看待這款遊戲,後來還一度因為遊戲中出現「裸體畫面」(拜託,是像素畫質的裸體耶……)而將《 Paper, Please 》拒之門外,後來才開放「通關」。大家如果想體驗看看邊境的「公務員」要怎麼「生存」,《 Paper, Please 》或許能夠帶來很特殊的體驗與反思。
《 This War of Mine 》
《 This War of Mine 》是近期備受讚譽也極為嚴肅沉重的作品,臺灣也有不少玩家在部落格或論壇分享過遊玩心得與技巧;許多新聞媒體都用「不同的戰爭遊戲」來稱呼; Polygon 評論人 Colin Campbell 則稱「這款遊戲會讓你憎恨自己」,而 IndieGameMag 的 Rafiq Mandal 更下了標題:「你無法打一場戰爭,而只能設法生存。」(You cannot fight the war, you can only survive it.)
這款黑暗鉛筆素描風格的遊戲最特殊之處,在於面對戰爭的「視點」:玩家不再扮演士兵或抵抗軍,而是戰火蹂躪的城市裡設法夾縫求生的平民百姓。製作工作室 11 bit studios 稱靈感來自他們讀到的一篇訪談,主角是一位波士尼亞戰爭圍城的生還者,敘述自己如何在地獄般的圍城環境中生存、許多作為都嚴厲考驗著人性,中文讀者歡迎參考 【 PTT 分享的中譯】 。製作團隊便萌生念頭,要將這樣的感覺做成遊戲。
遊戲採即時制、時間較真實時間稍快。預設的幾位角色有的是淪為難民的記者、曾經的電視烹飪節目主廚、或職業運動員等等,每人各有特長;遊戲隨機指派若干人給玩家,白天指揮他們在避難所內飲食、搜索、佈置、生產和休息,夜晚得規劃守夜以免被入侵、並派一人外出搜索可用物資和食物,最終目標是熬過圍城期間。玩家除了要照顧人員的溫飽健康之外,還要注意安全,例如街上有狙擊手、夜間可能有其他生還者竊盜或奪取物資等等。此外,玩家也會遭遇許多影響精神士氣的道德選擇:當有人敲門求助,是真求援還是藏埋伏?玩家派出人員或者給予物資協助,自己如何應付資源困窘?玩家又是否會掠奪城市裡其他生還者的物資來維持自己生存?――而如果壞事做太多,有些角色會因良心不安而病故甚至自殺……
雖然也有不少玩家嘗試「逆向」挑戰:如何在避免精神士氣不致崩潰的前提下,殺光所有其他人。畢竟,這是一款遊戲,怎麼玩、怎麼挑戰,隨玩家開心。不過那位波士尼亞生還者的說法,倒仍然很適用:「在那情況下,很多事物都會變化,許多人則變成怪物,相當醜陋……」
那麼,本系列就暫且介紹至此,希望大家還喜歡!本系列並非意圖囊括所有近期的生存遊戲,況且相信一定有我們沒注意到的佳作;本系列只是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們發現頗具特色和思考內涵的生存遊戲,希望你我遊玩時除了體驗緊張刺激的生存趣味,也可一同思考作品的內涵以及「遊戲」可能為人類帶來什麼。最重要的是,嚴酷的生存從來都沒有離人類遠去:無時無刻每個人都面臨各種資源分配和道德抉擇,而且世界各地也從未有一天停止過戰爭、屠殺、綁架等等,更不要說氣候變遷帶來的自然挑戰……如果透過嚴肅的生存遊戲,讓我們能體會彼此生活中的困難與侷限、而願意更互相體諒,或者相互警醒、避免釀製災禍而讓人類陷入那地獄般的處境,也不失為遊戲所帶來極有意義的附加價值吧!
各位朋友有推薦什麼生存類型的遊戲嗎?歡迎留言跟大家分享唷――殭屍類我們會另行介紹XD――若是初次讀到本系列的朋友,也歡迎參考我們之前介紹的 【第一】 和 【第二】 篇文章,祝大家生存愉快!
撰稿:李立凡
編輯:梁世佑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 NEO Scavenger 》
官網
Steam 頁面
The Digital Fix 2012 訪談
Ripten 2013 訪談
Rock, Paper, Shotgun 總結介紹
IGN 評析
《 Papers, Please 》
官網
Lucas Pope 個人作品網頁
iTunes Store 頁面
Steam 頁面
Rev3Games 訪談
VG247 訪談
ars technica 評析
Rock, Paper, Shotgun 評析
《 This War of Mine 》
官網
Steam 頁面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訪談
Rock, Paper, Shotgun 訪談
Eurogamer 評析
IndieGameMag 評析
Kotaku 評析
Polygon 評析